在上海地区养殖白鲢鱼,需结合当地气候、水质和资源条件,采用科学化、精细化的管理技术。以下从养殖环境、苗种管理、饲养管理、水质调控、疾病防控和捕捞收获六个方面介绍关键技术要点:
一、养殖环境准备
池塘选择与改造
选择水源充足、水质良好、排灌方便的池塘,面积以5-15亩为宜,水深1.5-2.5米。池底淤泥厚度控制在10-15厘米,保留适量淤泥可提高土壤肥力。养殖前需清塘消毒,使用生石灰(150-200公斤/亩)或漂白粉(10-15公斤/亩)全池泼洒,杀灭病原菌和敌害生物。
水质调控设施
配备增氧机、水泵等设备,确保水体溶氧量充足。根据养殖密度和水质情况,合理设置增氧机开启时间,夏季高温期需24小时不间断增氧。
二、苗种选择与放养
苗种质量
选择体质健壮、规格整齐的苗种,规格以10-15厘米/尾为宜。放养前需进行消毒处理,可用3%-5%的食盐水浸浴5-10分钟,或用高锰酸钾溶液(10-20毫克/升)浸浴15-20分钟。
放养密度
根据养殖模式和池塘条件确定放养密度。主养白鲢鱼的池塘,放养密度为800-1200尾/亩;混养模式下,可搭配鳙鱼、草鱼等品种,白鲢鱼放养密度为500-800尾/亩。
三、饲养管理
饲料投喂
白鲢鱼以浮游生物为食,需通过施肥培育天然饵料。前期以有机肥为主,如发酵的畜禽粪便(500-800公斤/亩),后期适量追施化肥(尿素、过磷酸钙等)。根据水质情况,适时补充人工配合饲料,蛋白质含量以25%-30%为宜。
日常管理
坚持“四定”投喂原则,即定时、定点、定质、定量。每日投喂2-3次,投喂量根据天气、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灵活调整。定期巡塘,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摄食状态,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。
四、水质调控
水质指标
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-35厘米,溶氧量≥5毫克/升,pH值7.0-8.5,氨氮≤0.5毫克/升,亚硝酸盐≤0.1毫克/升。定期检测水质指标,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调控措施。
水质调节
定期换水,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/3-1/2。根据水质情况,使用微生物制剂(如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等)调节水质,分解有机物,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。
五、疾病防控
预防措施
坚持“以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的原则。养殖前彻底清塘消毒,苗种放养前严格消毒。定期使用生石灰(10-15公斤/亩)或二氧化氯(0.2-0.3毫克/升)全池泼洒,预防疾病发生。
常见疾病防治
细菌性烂鳃病:用聚维酮碘溶液(0.3-0.5毫克/升)全池泼洒,连用2-3天。
寄生虫病: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(5:2)全池泼洒,浓度为0.7毫克/升,治疗车轮虫、指环虫等寄生虫病。
暴发性出血病:用二氧化氯(0.3-0.5毫克/升)或强氯精(0.4-0.5毫克/升)全池泼洒,连用2-3天。
六、捕捞收获
捕捞时间
根据市场行情和鱼生长情况确定捕捞时间。一般养殖周期为1-2年,体重达到1.5-2.5公斤时即可捕捞上市。
捕捞方法
采用拉网捕捞或干塘捕捞。拉网捕捞时,需缓慢操作,避免鱼体受伤。干塘捕捞前需排干池水,将鱼集中捕捞。
七、注意事项
防逃防害
加固池塘堤坝,设置防逃网,防止鱼逃逸。定期检查进排水口,防止敌害生物进入。
养殖记录
做好养殖日志,记录放养时间、规格、数量,饲料投喂情况,水质变化,疾病防治措施等,为后续养殖提供参考。
环保要求
养殖废水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,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。可采用生态净化池、人工湿地等方法处理养殖废水。